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外空资源法律地位的确定问题研究
  • [摘要]美国和卢森堡在各自的“外空资源探索与利用法”中提出的“谁开采谁获得所有权”和“外空资源可以据为己有”的国家主张使国际社会面临必须解决外空资源法律地位的确定问题的紧迫性。该问题也是国家单方面确定外空资源的法律地位并主张其公民对商业开采与利用所获外空资源享有所有权和财产权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先决问题。因此,外空资源法律地位的确定问题是“谁开采谁获得所有权”和“外空资源可以据为己有”的主张是否成立不能回避或绕之而行的核心问题,对其研究具有法律上的重要价值。国际空间法条约没有为“谁开采谁获得所有权”和“外空资源可以据为己有”的国家主张提供强固的法律基础,尤其是《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没有明确外空资源的法律地位。如果根据《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这类主张则完全没有法律依据,在国际空间法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并不成立。
  • 廖敏文
  • 全文[ PDF 3112.0 MB ] 2018.2(5):0-0  共有 5911 人次浏览
  • 评21世纪以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贸易法统一化立法工作的新...
  • [摘要]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简称UNCITRAL)作为联合国系统内国际贸易法领域唯一的核心法律机构,在21世纪前的国际贸易法统一化立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得到了发达国家的赞赏。然而,从现代实质正义及发展中国家的视角看,UNCITRAL的国际贸易法统一化立法工作一直处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之下,存在诸如漠视现代实质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存在大量法律漏洞、语言模糊及立法工具滞后等缺陷,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质疑。为此,自21世纪以来,UNCITRAL在国际贸易法统一化立法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新发展。遗憾的是,这些新发展基本上仅限于程序层面,离现代实质正义及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中国应采取正确对策,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贸易法的立法工作,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历史机遇中,主动参与和主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增强合力,大力宣传现代实质正义的法律理念,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纳入UNCITRAL的立法和修法工作中,为实现全球实质正义及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做出不懈的努力。
  • 姜作利
  • 全文[ PDF 1740.0 MB ] 2018.2(5):0-0  共有 5602 人次浏览
  • 《鹿特丹规则》与中国《海商法》修改——基于司法实践的视角
  • [摘要]《鹿特丹规则》在现行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航运实践的发展,新增或修改了很多法律规则,代表了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的最新发展动态,对解决我国目前海事司法裁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国际公约制定过程十分复杂,《鹿特丹规则》最终是国家之间利益妥协的产物,无论从立法形式还是立法实质上都存在一定缺陷,也会对我国海事司法裁判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带来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暂时不宜加入《鹿特丹规则》,但应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关注。未来我国《海商法》修改应适当吸收《鹿特丹规则》中的合理内容,及时完善第四章相关制度。
  • 侯伟
  • 全文[ PDF 2617.0 MB ] 2018.2(5):0-0  共有 5747 人次浏览
  •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司法实践之检视
  • [摘要]对我国东部上海市、中部河南省和西部陕西省三个省市高级人民法院2011年4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所作裁判文书的分析可从另一侧面呈现我国近年来涉外司法实践的图景。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大部分为涉外合同纠纷,再加上涉外侵权纠纷和不当得利纠纷的涉外债权纠纷则占了绝大部分;若更细致地比较三个法院所受理的涉外合同纠纷的具体类型及其所占比重,则统计结果可清楚地显示三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在采用的法律选择方法上,意思自治原则广受法官偏爱,已然成为法律适用方法之王;当事人在开庭之前协议选择准据法的案例少见,而庭审中达成法律选择协议的案例占绝大多数;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的广泛程度仅次于意思自治原则,但法院运用该原则相当随意。我国法院在援引法条方面特点突出:援引新法中“债权”部分条文的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重达七成以上;错误倚重一般法律原则或规定的判决比例偏高;没有援引具体法条的判决书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 许庆坤
  • 全文[ PDF 1597.0 MB ] 2018.2(5):0-0  共有 5627 人次浏览
  • 俄挪巴伦支海争端协议解决模式分析及其启示
  • [摘要]俄罗斯与挪威之间的巴伦支海划界争端聚焦了当今国际海洋法的两大热点问题——北极治理与海洋划界。俄挪两国经历了40余年的磋商与谈判,最终以协议的方式和平解决了争端,为两国进一步的北极战略合作打造了有利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制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俄挪巴伦支海争端协议解决过程与动因,尤其是争端解决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文件与措施,探讨俄挪巴伦支海争端的协议解决模式及其启示。在国际法背景下,俄挪巴伦支海争端的协议解决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内容,可以为其他海洋划界争端的解决提供思路。
  • 袁雪、童凯
  • 全文[ PDF 3010.0 MB ] 2018.2(5):0-0  共有 5624 人次浏览
  • 中国仲裁裁决在美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2000—2016):问题与...
  • [摘要]摘要:以2000—2016年在美国申请承认与执行的18个中国仲裁裁决为样本,其中12个裁决在美国得到承认与执行,整体承认率为667%。中国涉外仲裁裁决质量总体尚可,但也存在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不当、仲裁最初通知不适当、仲裁庭组成或程序不当问题。为提高中国仲裁裁决在美国的承认与执行率,仲裁庭和仲裁机构应注意如下三点:(1)仲裁庭应当尽可能查明与仲裁协议效力相关的事实;(2)仲裁机构应当根据正当程序理念进行仲裁最初通知,包括其形式及内容、存档与证明;(3)仲裁机构还应当注重仲裁规则的完善,包括有限的证据开示制度和仲裁最初通知所用语言规则。
  • 杨育文
  • 全文[ PDF 1721.0 MB ] 2018.1(5):0-0  共有 6149 人次浏览
  • 涉外股权收购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
  • [摘要]摘要:我国立法长久以来对于外商投资设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并就相关协议强制适用中国法律,而真正私法角度思维的缺位导致了人民法院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股权转让纠纷时,存在混淆各类民事关系、错误援引法律条文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先行梳理合同关系法律适用的基础。随着法技术角度研究的进步,限制股权转让不再局限于干预收购合同的生效,因此对合同强制适用我国法律也非必然选择。无论具有何种涉外因素,股权收购合同关系法律适用的出发点都应是合同准据法,其推导原则上依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1条的普通规则,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22条的特殊规则不能优先适用。涉及上市公司股票转让的合同关系在普通规则基础上应排除特征性履行说的适用。
  • 任宏达
  • 全文[ PDF 1618.0 MB ] 2018.1(5):0-0  共有 5833 人次浏览
  • 碳排放交易的再审视:全球、区域和自愿的兼容模式——以美国退出《巴...
  • [摘要]摘要:空气所具有的均质性、全球流动性等特性决定了气候问题解决的国际性。以全球性国际条约为核心的碳排放交易模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最佳方式。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结以来的历次气候变化谈判及各国的履约实践表明全球性国际条约模式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有必要重新对碳排放交易模式进行审视。碳排放交易必将由单一的全球性国际条约模式转向国际条约模式、区域治理模式、自愿治理模式兼容共存;由于区域国家在减排成本、经济实力、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类似性及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区域治理模式和自愿治理模式必将成为全球性国际条约模式的有效补充。
  • 胡炜
  • 全文[ PDF 1573.0 MB ] 2018.1(5):0-0  共有 5752 人次浏览
  • 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对欧洲理事会主要人权公约接受情况的比较分析
  • [摘要]摘要: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对欧洲理事会通过的主要人权公约的接受程度以及接受所需的时间等信息,能够用来衡量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对人权的承诺水平。在欧洲理事会47个成员国中,欧盟成员国和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接受人权公约的比例显著较高,也比其他成员国更快接受人权公约。然而,签署公约速度较快的成员国在签署公约后平均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批准公约。因此,签署或批准公约花费的平均时间才能被用来对比分析各成员国遵守新开放公约的意愿。一个国家不愿意批准某项公约,可能是因为它对公约内容不确信,也可能是因为它更为严肃地对待公约内容因而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对本国的法律框架作相应的调整。
  • 〔瑞典〕尤纳斯·格雷姆赫登、〔奥地利〕大卫·雷切尔(著);张伟、刘林语(译)
  • 全文[ PDF 2096.0 MB ] 2018.1(5):0-0  共有 5627 人次浏览
  • 国际刑法中的帮助犯:实践与理论疑问
  • [摘要]摘要:帮助犯是国际刑法中追究个人刑事责任的重要且复杂的形式。现代国际刑事司法基于习惯法和条约界定帮助犯所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严格程度不一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之间组合的产物。无论是联合国特设刑事法庭基于习惯法的界定,还是国际刑事法院基于条约的解释,都对帮助犯理论留下了有待澄清的空间,也为帮助犯与其他责任模式之间的区分以及功能互补提出了挑战。后特设法庭时代,帮助犯理论的适用存在其他挑战,主要问题一是侵略罪的帮助犯是否受限于身份犯理论,二是在互联网作为实现国际法上犯罪手段的背景之下,帮助犯理论是否应该作出与网络去中心化特征相符的调适。
  • 冷新宇
  • 全文[ PDF 3876.0 MB ] 2018.1(5):0-0  共有 5986 人次浏览
  • 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定中的自然延伸原则——兼评孟加拉湾...
  • [摘要]摘要:存在陆块的自然延伸是沿海国主张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首要条件。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在判断是否存在自然延伸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以地形地貌属性为首要条件的认定标准,地质证据及其他地球物理信息往往被视为补充信息和辅助证据。地貌证据的说服性价值使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更倾向于以地貌证据衡量自然延伸存在与否。国际海洋法法庭认为自然延伸不是作为判断沿海国是否享有200海里以外大陆架权利基础的独立标准,这种解释仅适用于孟加拉湾的特殊情况。
  • 丁铎、林杞
  • 全文[ PDF 1826.0 MB ] 2018.1(5):0-0  共有 6205 人次浏览
  • 国家同意原则对国际法院行使咨询管辖权的限制——兼论“查戈斯群岛咨...
  • [摘要]摘要:规定联合国国际法院咨询管辖权的《国际法院规约》第65条并没有明确要求取得争端相关国家的同意,这与诉讼管辖权存在不同。但实践中存在滥用法院咨询管辖权规避国家同意原则,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可能性。争端相关国家的同意不会影响法院咨询管辖权的确立,但会影响法院决定是否应当发表咨询意见的自由裁量权。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法院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争端的起源和范围,发表咨询意见是否会影响到当事方的立场以及咨询意见的法律效力等。已有的实践表明,法院更强调对联合国活动的参与,否认相关国家的立场能够阻止其发表咨询意见。因此,法院很可能会坚持对“查戈斯群岛咨询意见案”行使管辖权,但该案的特殊事实需要法院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 宋岩
  • 全文[ PDF 1279.0 MB ] 2018.1(5):0-0  共有 7303 人次浏览
  • 目录
  • [摘要]
  • 全文[ PDF 230.0 MB ] 2018.1(5):0-0  共有 6283 人次浏览
 1  2  3